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甘肃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甘肃省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11-22 13:19:59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体育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方针政策,努力做好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基础性工作,体育产业得到了初步发展。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省、市两级出台了体育产业实施意见和实施办法,提出了目标任务,明确了发展重点,制定了各项保障政策,营造了宽松的投资环境;县级体育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形成了政府主导、体育中心协调服务、体育社团组织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层体育组织体系和多元化发展网络;深化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群众性和商业性体育竞赛的审批,为全省体育产业发展减负松绑;出台了政府购买服务名录,进一步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渠道;设立了省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调动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产业的积极性。部分市州也设立了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体育产业投入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渠道多样化,初步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

       ——户外运动产业初具规模。全省各地依托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健身休闲产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建成了19个冰雪运动场,丰富了冬季体育旅游资源;建成了嘉峪关、酒泉、张掖等航空滑翔基地,河西走廊航空运动产业圈初具规模;沙漠运动、户外露营、信鸽垂钓、草原赛马、水上运动、汽车越野、传统武术、徒步穿越、登山攀岩、江河漂流、生存挑战等业态蓬勃发展,健身休闲产业门类逐步丰富;社会投资快速增长,体育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具有甘肃特色的“三大版块”户外运动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

       ——体育赛事蓬勃发展。全省共有各类体育赛事70余项,其中国际级11项、国家级28项,省级22项,体育赛事种类不断丰富;14项体育赛事被确定为“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重点赛事,17项体育赛事确定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重点赛事,体育赛事融合发展平台作用不断增强;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甘肃段)、张掖祁连山国际超百公里户外运动挑战赛、酒泉“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亚太汽车拉力锦标赛、嘉峪关国际铁人三项赛、治力关中国拔河公开赛等多项赛事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精品体育赛事,体育赛事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第十三届环湖赛天水绕圈赛,拉动经济消费1.438亿元,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带动投资36.4亿元,张掖户外运动赛事带动旅游综合收入76亿元(2015年),体育旅游收入15.2亿元(2015年),体育赛事拉动体育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初步显现。

       ——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体育健身长廊“四个一”工程持续实施,全省建成体育中心(一场两馆)3个,市州级体育馆12个、体育场11个,市县级“雪炭工程”44个,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49个,多功能运动场20个,冰上运动场地3个,乡镇和社区体育健身中心561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2个,笼式足球场117个,村级农民健身工程覆盖率达87%;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工作基本实现“三纳入”,城乡居民健身意识明显增强,人民群众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0.6%;体育社会组织不断健全,省、市(州)、县(区)体育社团组织实现全覆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4.7万人;全省体育系统体育场馆实现免费低收费开放,受益群众达1000多万人次;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增长到32.3%,总人数达800余万人,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牢固。

       ——融合发展初见成效。张掖市体育旅游文化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区快速发展,接待人次逐年增多,体育旅游收入持续增长,带动效应明显增强;“新体育”栏目开播近两周年,体育政策、体育时事宣传更加广泛,群众体育消费意识进一步增强;嘉峪关悬壁长城冰雪文化体育产业园、肃南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松鸣岩国际滑雪场景区、中国.金昌国际青少年生存训练营线路、张掖丹霞徒步线路、中国药都•陇西盘龙山户外运动线路、平凉崆峒山登山赛线路等23个项目分别被评为全国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兰州国际马拉松体育用品博览会成功举办,与甘肃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渠道进一步拓宽。运动养生、体育康复等业态逐步兴起,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相关产业融合更加紧密。

       (二)发展环境

       从发展机遇看,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5年我省制定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从中央到省上对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增添了发展动力。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体育产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寄予了殷切希望,体育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面临的挑战看,我省体育产业仍处于起步和培育阶段,体育消费明显不足;体育产业发展特色不明显,体育产业政策体系有待完善;体育服务业占比不高,体育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体育产业龙头企业少,体育用品制造业有待发展;体育产业管理力量薄弱,高素质的体育产业人才有待培养;体育产业与相关行业融合度不高,产业发展后劲有待增强。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我省体育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体育产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标,拓展体育产业发展领域,扩大体育产品服务供给,促进体育消费优化升级,夯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甘肃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

       ——产业基础进一步强化。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900万人,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和消费意识进一步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

       ——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20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400亿元,体育彩票销售额累计达到100亿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体育健身服务业为主体,体育赛事为引领,体育休闲户外运动、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体育培训、咨询和中介服务业为补充,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0年,基本建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甘肃体育产业体系,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在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体育品牌赛事,培育3-5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6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冰雪运动场地达30家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新四个一”工程,十三五期间,争取全省每年建设2000个以上村级农民健身场地、1000套健身路径工程、100个笼式足球场、200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乡镇社区体育健身中心。在城市社区全面建成10-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达到全覆盖。合理规划城镇体育设施,支持兴建“体育主题公园”、“体育休闲广场”、“体育文化长廊”等群众健身活动场所,促进体育与居民生活有机结合。

       ——积极开发体育场地资源。鼓励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综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多渠道开发体育场地。鼓励各地根据群众需求,大力兴建灵活多样、亲民便民的体育场地设施。鼓励通过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支持社会力量在商业楼、写字楼楼顶和地下空间投资兴建体育场地设施,实现体育场地“上天入地”。多渠道筹资建设街道或社区健身中心,推进学校与街道、社区体育资源共建共享。

       ——创新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提高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增加体育场馆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体育培训、运动康复、健身指导等服务,协调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和非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比例,提高政府购买场馆公共服务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将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创新场馆建设理念和建设模式,建设以体育场馆为核心的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

       (二)发展健身服务业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利用各级各类体育场馆设施,强化全民健身服务,建立全面覆盖青少年、中老年、妇女和特殊人群的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业社会化、生活化、品牌化。积极发挥公共体育设施在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创造条件推动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大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健身休闲业,推进经营模式多样化,健身休闲服务多元化。

       (三)发展体育休闲业

       鼓励各地根据当地自然环境、人文资源发展户外休闲运动和特色体育产业,大力支持徒步越野、自行车、垂钓、漂流、登山、攀岩、马术、航空、极限等有群众基础和有发展空间的户外运动项目。充分发挥省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各地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户外运动项目的开发,投资建设户外运动基地、徒步骑行步道和驿站、自驾游营地等户外运动设施。

       (四)发展体育培训业

       依托省内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各级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等人才和资源优势,开展体育培训。加大各运动项目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鼓励倡导社会力量和个人兴办体育俱乐部,活跃体育培训市场,培育一批有资质、有信誉、有影响力的体育培训机构。支持社会体育培训机构参加全省体育赛事活动,支持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体育培训市场,鼓励城市、社区聘用体育指导员开展体育培训。

       (五)发展竞赛表演业

       积极申办、承办全国、国际体育单项赛事。推行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机制,探索社会组织承办竞赛项目的新途径,创新办赛模式。公开体育赛事目录,向社会招标赛事举办权,推进办赛形式市场化、办赛主体多元化、办赛组织专业化。打造具有甘肃特色的精品赛事,创建我省体育赛事品牌。鼓励各级政府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将大型体育赛事纳入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范围,活跃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大力发展赛事经济,以体育竞赛表演业带动交通、广告、传媒、旅游、酒店、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赞助体育赛事,开发体育无形资产。借助新媒体手段,积极开发体育赛事转播权市场,推动体育传媒市场发展。

       (六)壮大体育产业人才队伍

       创造条件成立各级体育产业行政职能部门和体育产业发展中心,引进体育产业专门人才,不断壮大体育产业工作力量。制定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大专院校设立体育经济学科,培养体育产业专门人才,推进体育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体育产业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强化体育产业管理人员教育培训、丰富体育产业工作队伍的知识储备。加强操作型、技能型、实用性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体育产业发展层次。

       (七)加强体育标准化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体育服务标准,不断推进体育休闲服务标准化、体育健身标准化、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加强体育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保护消费者权益;加强体育市场监督,有效规范体育市场。

       (八)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体育与旅游融合。抓住旅游业转型升级和运动休闲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以资源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以培育和促进体育旅游业发展为目标,全面推动体育和旅游部门合作。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丰富的民间体育项目资源,大力发展运动休闲、运动体验、康体度假、赛事观赏、山野户外、体育节庆和民族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开发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体育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和运动体验相结合、旅游与赛事观赏相结合的体育休闲游、体育赛事观赏游等精品项目。

       ——体育与健康融合。积极推进健康预防,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设立国民体质监测站点,组织开展群众日常体质测定,指导群众科学健身。大力发展运动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与健康促进解决方案,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大力推进运动健康互联,积极探索推进医疗、健身一卡通。

       ——体育与信息技术融合。鼓励积极探索“互联网+体育”发展的新路径,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服务、运动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平台APP应用软件的功能和管理模式,积极整合线下场馆资源,创新体育服务内容。积极开发集体育、旅游、文化、医养等多种资源为一体的APP服务平台,不断拓宽体育产业发展渠道,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体育商贸新模式。

       (九)多渠道引导体育消费

       增加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资金投入,为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体育服务,培养运动兴趣,养成运动习惯,促进体育消费。鼓励企业或社会组织提供多种体育服务,满足群众体育多元需求。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社会组织开展赛事策划、赛事执行等活动。强化宣传引导,培养家庭在体育用品、体育观赛、户外运动休闲、健身指导等方面的体育消费习惯。支持企业开发体育消费金融产品,引导群众进行体育消费。督促指导中小学切实保障体育课课时,鼓励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力争每个学生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都要努力为职工健身创造条件,倡导每天健身1小时。单位通过与体育场馆合作等多种形式为职工健身创造条件,支持单位工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职工体育活动,培养职工健身意识。
 

       四、区域布局

       从省情及地域、文化特点出发,重点打造“一带、三区、五圈、八园”。形成以品牌体育赛事为引领,以户外休闲运动产业为核心,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体育传媒、体育培训、体育中介相互联动的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一)做大做强“一带”,即甘肃丝绸之路体育赛事产业黄金带

       紧紧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依托甘肃丝绸之路黄金段及东联陕西、西接新疆、南靠青海四川、北邻内蒙宁夏的地域优势,外拓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打造贯穿丝绸之路全程,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品牌赛事;做大做强现有体育赛事。继续办好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敦煌沙滩排球赛、嘉峪关国际铁人三项赛、酒泉戈壁超级马拉松赛、酒泉动力悬挂滑翔锦标赛、张掖祁连山国际超百公里越野挑战赛、张掖汽车拉力赛、白银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天水山地自行车赛等体育赛事,平凉崆峒国际武术节,加强赛事基础建设,不断提升规模品质;大力推行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机制,强化宣传推广,培育发展体育赛事中介组织,加强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精心培育一批具有我省独立知识产权,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赛事,鼓励各地开展 “一市一品,一县一品”品牌体育赛事创立活动。充分发挥赛事平台作用,加快发展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中介、运动康复、体育交流等相关产业,繁荣壮大丝绸之路体育品牌赛事产业黄金带。

       (二)着力打造三区

       三区即体育休闲健身产业“三大版块”,分别是兰州和河西地区,中部地区、陇东南地区。“十三五”期间,通过一批户外运动项目建设和举办多种户外休闲体育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体育休闲健身产业“三大版块”。

       兰州和河西地区即兰州、嘉峪关、酒泉、张掖、金昌、武威一带,主要开展汽摩运动、冰雪运动、徒步越野、航空运动等特色体育项目。

       (三)培育发展五圈

       ——兰州体育“产销研”产业圈。充分发挥兰州高校密集,科研力量雄厚、物流发达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体育创意研发、体育文化产品、体育影视、体育器材研发设计、运动食品研发、体育用品生产销售等业态。大力引进运动服装或健身器材生产企业,带动周边地区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推动形成泛兰州体育“产销研”产业圈。

       ——河西航空体育运动产业圈。以张掖、酒泉、嘉峪关为中心,加快航空飞行营地、青少年航空运动夏令营地、展示展销厅、航空博物馆、新闻中心等航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定期举办航空飞行器展览、滑翔机、热气球、动力伞、轻型飞机等多项航空飞行赛事,广泛开展飞机停放、托管、维修、空中游览,气象探测,科学实验,飞行驾驶员执照培训、城市消防,空中巡警、观光、摄影、飞行体验等服务,打造全国领先的河西航空体育运动圈。

       ——张掖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动圈。充分利用张掖市丰富的雪山冰川、森林草原、荒漠沙丘、七彩丹霞、绿洲沃土、湿地芦苇等自然资源和汉明长城遗址、北凉古都骆驼城、山丹皇家马场等文化要素,大力发展徒步越野、高山探险、攀岩、赛马、山地自行车、汽车摩托车、沙漠足球、航空体育、滑冰滑雪、垂钓、漂流、露营等体育旅游、户外运动休闲产业,推动体育、文化、旅游、医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以张掖为中心,联动河西、辐射全省的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动圈,促进和带动全省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陇东南生态体育产业圈。利用崆峒山、麦积山、泾河、渭河等名山大川和区域内温泉资源丰富等优势,积极发展生态体育。通过建设体育康复训练中心、崆峒武术、伏曦武术推广中心,举办姜维文化园举办陇东南武术邀请赛、中国天水秦州“李广杯”国际传统射箭邀请赛、天水民族体育复兴论坛、体育博览会、武山县全国武术之乡“武林之春”武术表演大会、中国名山登山赛崆峒山站比赛、崆峒国际武术节、崆峒国际养生大会等活动,打造陇东南生态体育产业圈。

       ——临夏甘南民族体育产业圈。依托临夏、甘南少数民族聚集区以及民族体育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民族特色体育产业。提升玛曲格萨尔赛马、治力关中国拔河公开赛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规模和水平,培育开发藏族押加、东乡族拔棍、保安族夺腰刀、藏族锅庄舞等特色民族体育项目,研究谋划和举办甘肃民族体育节或体育嘉年华活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民族体育节会,促进民族体育用品销售,形成民族体育产业链,打造具有甘肃特色民族体育产业圈。

       (四)加快建设“八园”

       ——金昌体育产业园。集青少年安全教育、生存技能教育、大学生军事训练基地、生态休闲区、户外攀岩、房车宿营、汽车试驾基地、会展展示、户外医疗与救援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体育文化主题产业园。

       ——白银及河西汽车越野产业园。集越野赛车培训、赛车服务、汽车运动咨询及技术服务、汽车养护产品销售、广告设计制作及代理、广告策划、商务代理及信息服务,可举办国际、国内高水平汽车场地越野赛事的越野赛车产业园。

       ——天水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园。集看台座椅、健身路径、室内健身器材、拼装地板生产、运动服装、球类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多个体育用品制造厂家组成的产业园。

       ——酒嘉体育用品产业园。集纳米材料运用,聚氨酯塑胶材料、硬地球场面层,电动液压篮球架系列、健身系列、看台座椅系列产品生产,体育器材研发、销售及运动场设计,施工为一体的,由多个厂家组成的体育用品产业园。

       ——临夏户外运动产业园。以滑雪、滑冰、雪雕、滑雪学校、拓展训练营地、自驾游营地、龙舟赛、水上运动俱乐部等冰上、水上体育休闲娱乐活动为主的户外运动产业园。

       ——丝绸之路自行车运动产业园。以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甘肃段赛事、天水麦积山山地自行车运动基地、瓜州自行车骑行俱乐部为引领,创建集高水平自行车赛事、自行车骑行服务、自行车赛事中介组织、自行车运动营地、山地自行车体验基地为一体的自行车运动产业园。

       ——兰州电子竞技体育产业园。集电子竞技产品研发、测试、电子竞技专业运动员和裁判员、教练员培训、电子游戏娱乐体验,数字文化、动漫游戏艺术及衍生产品、数字科技产品展示、国际电子技术运用等项目为一体,能举办全国大型电子竞技赛事、高端动漫产品交易博览会等活动的专业电子竞技体育产业园。

       ——嘉峪关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园。集滑雪、真人CS对抗、ATV全地形车、素质拓展、体育健身、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汽车房车度假、农家饮食文化体验、地热源矿泥温泉养生于一体,体育文化旅游医养深度融合的综合性体育产业园。
 

       五、主要措施

       (一)加大投入力度

       各地要将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作为重点扶持内容之一。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体育基本服务体系,为促进全民体育消费创造条件。各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省级财政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有条件的市州、县市区也要设立体育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社会组织给予项目补助、贷款贴息和奖励,形成政府加大投入的扶持激励机制。

       (二)创新体制机制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各级政府要全面清理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定,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都要向社会开放。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公开赛事举办目录,通过市场机制引入社会资本举办赛事。加快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步伐。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创新体育工作发展方式,转变县级体育管理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体育部门管理服务、体育社团组织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层体育组织体系和多元化发展网络,为全省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发展体育类社会组织。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培育多层次、多形式体育类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充分引导和发挥好体育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推进省级单项体育协会规范化建设,形成省、市、县、乡各具特色的四级群众体育组织网络。

       (三)强化政策落地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把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和促进体育消费目标任务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发改、体育、工信、教育、财政、人社、国土、建设、文化、旅游等多部门参与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努力形成工作合力,认真抓好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推动我省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督查落实

       各市州体育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注重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要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开展的体育产业专项统计指标体系,每年开展一次体育产业调查统计,准确掌握体育产业发展情况,切实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每年对省级市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进行一次专项审计和绩效评估,确保专项资金切实发挥引导和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作用。

       (五)强化宣传引导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相关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大力支持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积极推广体育文化,广泛普及健身知识和健身效果,引导广大群众培育体育消费观念、养成体育消费习惯。

上一篇:甘肃省“十三五”安全生产规划
下一篇:甘肃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