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甘肃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省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3-02-25 13:35:23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省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全面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落实扶持政策,着力建设七大循环经济基地和培育16条产业链,实施72大类循环经济重点支撑项目,努力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重点,开展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抓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城市试点及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构建西北地区废旧汽车、家电、有色金属等资源再利用中心,扶持和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促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回收和加工利用水平。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鼓励企业生产使用节能产品、工艺、技术和设备,开展清洁生产。推动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实现集聚生产、集中治污、集约发展,提高能源、水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加快白银、玉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推进金昌、嘉峪关产业转型步伐,努力推进资源型工矿城市可持续发展。
专栏12:七大循环经济基地和16条产业链

    1、七大循环经济基地

    (1)兰州、白银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循环经济基地;

    (2)平凉、庆阳煤电化工、石油化工循环经济基地;

    (3)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循环经济基地;

    (4)酒泉、嘉峪关清洁能源、冶金新材料循环经济基地;

    (5)天水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基地;

    (6)张掖、武威、定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

    (7)甘南、临夏、陇南生态循环经济基地。

    2、十六条产业链

    着力打造精细化工;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冶金化工—新材料;风电设备;石油化工—特色精细化工一体化;有色金属及废弃物采选冶—深加工—再生—再加工;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精细化;煤电化工循环经济;煤电—建材—综合利用;河西“陆上三峡”;设备制造—回收—再制造;资源高效利用—节能环保产品—新型材料;西部电工电器工业基地和集成电路封装基地;养殖—沼气—种植—养殖生态农业;畜产品—特色农副产品—农业废弃物循环经济;中藏药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二、积极推进生态建设

    抓住国家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机遇,积极构建“三屏四区”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保障国家和区域的生态安全。加快国土绿化步伐,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沙治沙、公益林补偿等工程。抓好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严重和25度以上陡坡地段及江河源头、库区周围等重要生态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湿地恢复与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支持草原“三化”和生态治理、暖棚养殖、饲草料基地建设等项目,推行草原禁牧、休牧和轮牧制度,继续搞好游牧民定居。加强生态监测,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严格实施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生态保护。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修复。

    加快流域综合治理。坚持科学规划、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统筹考虑各流域的人口、资源、环境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大节水和治污力度,加强高耗水产业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坡改梯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石羊河、黑河以及疏勒河流域的讨赖河与党河综合治理,实施渭河、洮河、泾河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做好大夏河、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等河流水源涵养保护工程前期工作。

专栏13:构建“三屏四区”生态安全屏障

    1、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加快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草原综合治理和重点区段沙漠化防治,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全国重要水源涵养区和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2、“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继续实施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草地治理工程及农村能源工程等,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3、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区。实施冰川、湿地、森林、草原抢救性保护,强化水源涵养。实施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构建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

    4、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文化遗产保护,控制人工绿洲规模,发展旅游等特色产业,把敦煌建成为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

    5、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适度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防沙治沙、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

    6、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加快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的小流域沟道坝系建设,加强泾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和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林草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合理开发利用优势能源资源。

    7、北山荒漠自然保护区。依法保护荒漠植被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加强沙漠化和荒漠化治理,促进生态自然修复。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坚持预防为主,在灾害多发地区建立健全专业预警预报、群测群防和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增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加强对各类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突出城镇和重点地区地震、地质灾害、防洪等预防和治理,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切实搞好灾区和重点流域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治理,组织实施和鼓励生态移民,逐步实现生态修复。加强中小型水库防汛工程建设,制订并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形成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积极建设抗旱备用水源工程,完善全省抗旱减灾管理体系。

    三、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实施重点节能工程,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建立并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

    积极推进以污染减排为重点的重大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着力解决黄河流域以及渭河、泾河等支流水污染、矿区环境污染、兰州和金昌等城市大气污染等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进火电、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二氧化硫治理,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推进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015年,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综合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和规模化养殖场污染。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核设施及核辐射监测工作。

    四、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核心,加快高效用水、节约用水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雨水集蓄,建设节水灌溉饲草基地,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基本实现农业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重点推进火电、石化、有色冶金、纺织、造纸、食品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积极开展矿井水利用。抓好城市节水和中水回用工作,着力降低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加强公共建筑和住宅节水设施建设,普及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大节约用水宣传力度,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引导发展节水产业和节水型生活方式。推广张掖、敦煌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建设河西节水型社会示范区,推进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

    五、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

    坚持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体系,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盲目占用耕地,控制不合理土地资源开发活动。做好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年度计划分类考核工作,统筹安排好农业、林业、交通、水利、能源和城镇发展各类用地,实行土地利用动态监管。实施国土整治,保护性开发利用沙地、荒山、荒滩、戈壁等未利用土地,充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统一管理,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大国土资源勘探投入,重点抓好现有重点矿产资源地和大型矿山资源勘探,提高经济开采年限。加快陇东、玉门油气资源勘查,做好陇东地区、中部地区、河西地区能源后备资源和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积极开拓新的能源和原材料接续基地。完善矿业权交易制度和重要资源储备制度,促进资源向省内优势企业集中和规模开发,健全矿产资源有偿占用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做好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气象服务,开展风能、太阳能的多层次普查和可利用资源的评估。继续做好人工增雨(雪)作业。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实现省级基础测绘省域基本覆盖。

上一篇: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强化科技和人才保障
下一篇: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省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