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是甘肃省交通运输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交通运输部建设“四个交通”的总体要求,全省交通运输系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陆水空邮并举、建管养运并重”,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当好发展先行官,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不仅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而且在支撑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交通运输战略地位显著提升。省委、省政府“3341”项目提升工程、“1236”扶贫攻坚等重大决策都把发展交通运输放在首要位置,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5年起举全省之力实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6873”交通突破行动,开启了全省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征程,确立了交通运输发展的新举措。《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公路建设的意见》(甘政发〔2014〕105号)、《甘肃省省道网规划(2013—2030年)》,为交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交通运输部对甘肃省交通运输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签署了部省扶贫共建协议等,为全省交通运输发展提供了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交通运输成为了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促改革的前沿阵地、惠民生的重要保障。破瓶颈、补短板、保基本,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效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保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已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和全社会的共识,交通运输战略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2.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到“十二五”末,14个市州政府驻地全部以高速公路贯通、86个县市区政府驻地以二级及以上公路贯通、100%的乡镇以沥青(水泥)路贯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高速公路新增里程、原有省道中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比重均比“十一五”末翻一番,特别是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488亿元,是“十一五”的2.95倍,再创历史新高。全省新增高速公路1607公里,总里程达到3600公里,县通高速比例达到62%,连霍、青兰、十天等国家高速公路在甘肃境内全线贯通。新建、改建二级公路4580公里,新增农村公路1.94万公里。全省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4.1万公里,比“十一五”增加2.12万公里。新建成国家级公路枢纽项目7个、省级公路枢纽项目5个、区域级公路运输枢纽项目36个、乡镇汽车站436个、建制村停靠站点6479个。实施了黄河白银四龙至龙湾航运建设二期工程等水运建设项目,全省航道通航里程达到914公里,新增码头泊位98个。金昌、张掖、夏河3个机场相继建成通航,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二期T2航站楼和庆阳机场等扩建工程顺利完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成投运,全省民航机场数达到8个,县级城市单元覆盖率达到55%。邮政普遍服务网点达到1656处,快递营业网点达到4000个,实现了乡镇邮政局(所)全覆盖、县城快递网点全覆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和运输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了建材、能源、消费等相关领域和配套产业发展,对增加有效投资、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升级、增加群众就业的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交通运输法治建设和体制改革显著推进。修订出台《甘肃省农村公路条例》等4部地方性交通法规和《甘肃省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牌管理办法》等2部省政府规章,建立健全了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初步构建了具有甘肃特色的交通运输地方性法规制度体系。开展“三基三化”(基层执法队伍的职业化、基层执法站所的标准化、基础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大行政审批改革,精简下放公路重点项目、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公路运输站场前期审批权限;建立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确保了交通运输部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承接到位、落实到位,激发了市场活力,有效提高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制定《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推广公路建设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等建设模式,交通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设立交通投资基金,推行交通项目建设PPP模式,鼓励引导地方政府建立交通投融资实体,新型交通投融资体制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养护机制改革深入推进,路况质量稳步提升。组建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和省民航机场集团,并被列为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试点,交通建设筹融资和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整合厅属施工、设计、监理等企业组建省交通建设集团,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推进交通建设项目市场交易监管改革,将省级交通基建项目招投标全部移交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保证了项目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4.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将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村运输发展与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发展等紧密结合,建成乡镇通畅工程1936公里、建制村通畅工程4.2万公里,解决了51个乡镇、7083个建制村不通沥青(水泥)路的问题,加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和安保工程建设力度,农民群众出行条件明显改善。创建国省干线“畅安舒美”养护示范路段、标准化养护路段、平安公路示范路段1.1万公里,实施养护维修工程1万公里。加强运力调度和组织协调,强化运输市场监管,全省道路运输经济运行平稳有效,保障了重点物资运输和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开展经营权服务质量招投标,加快推广高速快运、商务快巴、旅游专线、赶集公交等特色客运服务,加快推进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公交都市、电商物流等试点工作。顺利实现“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上线运行。严格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和重大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等惠民政策,共减免车辆通行费45.6亿元,交通运输为服务民生工作作出了新贡献。完成高速公路路网智能监控、ETC电子不停车缴费、隧道安保、管理设施、应急保障、服务区“六大系统”升级改造和35个收费站改扩建工程项目,形成了具有甘肃特色、全国先行的路警联合、路政养护、清障救援、消防救援、医疗救援、气象服务“六位一体”高速公路交通调度指挥体系,ETC实现全国联网,全省高速迈入“一卡畅行全国”时代。加强路政执法队伍建设,在全行业组织开展“执法形象推进年”活动。加强公路路政巡查,构建了多部门协作治超工作机制。开通了黄河兰州段水上公交和依水旅游景点水上客运路线,积极开展航道养护,实现了航道安全畅通。积极构建对外空中通道,新开通兰州至迪拜、圣彼得堡、香港等国际(地区)航线,新增一批兰州至国内大中城市航线,民航开通国际国内航线达129条。邮政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快递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邮政行业业务总量达到16.3亿元,业务收入达到20亿元,其中快递业务总量完成3541万件,业务收入完成7.3亿元,占邮政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6.5%。快递企业品牌总数达到30个,独立法人企业145家,分支机构1500家。
5.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有效转变。以现代交通运输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为引领,以发展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启动“互联网+交通”工程,推进互联网与交通运输业的深度融合。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成果有效转化的推广应用体系,探索实践了湿陷性黄土筑路技术、旧油皮全再生利用等一批关键性技术。开展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建成了资金监管、计划统计、应急处置和北斗物流云等重大信息化项目。实现了全省道路客运联网售票,覆盖全省14个市州中心城区、58个县区、75家三级以上汽车站。清洁能源公交、CNG出租汽车应用、公路隧道绿色照明等得到大力推广,兰州市成功入围交通运输部绿色交通城市建设,绿色低碳交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6.交通运输发展举措有效健全。不断建立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查机制。推广实施《甘肃省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指南》、《甘肃省公路工程质量安全检查办法》等质量安全制度,提高项目建设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了参建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公路工程质量责任数据库和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体系,行业管理和安全质量工作稳步提升。深入开展“平安交通”创建活动,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断加强行业安全监管,扎实开展安全隐患集中整治行动。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约谈、重要事项报备等制度,初步形成约谈、挂牌督办、责任追究等惩戒约束机制,安全生产形势稳中趋好。全行业质量安全意识显著提升,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加强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圆满完成全国首次交通战备综合应急保障演练、公路交通警地联合应急演练和舟曲泥石流、岷县漳县地震灾害等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迈上新台阶。
7.从严治党和行业软实力建设有效加强。全行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交通运输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抓好省委巡视发现问题的整改。汲取交通系统部分领导干部腐败案件的教训,采取有效措施,着力防范廉政风险。注重层层传导压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整风肃纪等专项整治活动,切实推动交通运输系统党风政风行风持续好转。深入实施“人才强交”、“科技兴交”战略。认真开展审计监督,实现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扎实开展“学树创建”活动,加强新闻宣传工作,为交通运输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工青妇工作、机关服务、档案管理、离退休职工工作主动有为,服务保障更加有力。
同时,交通运输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交通网络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供给能力依然不足。综合交通线网总体规模不足、发展质量不高;综合运输大通道仍不完善,综合运输枢纽尚未建立,全方位开放的交通格局尚未形成;交通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区域、城乡间发展水平不均衡;交通运输仍处于综合交通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种运输方式在规划、建设、运营阶段缺乏统筹,衔接性和协调性不足。二是交通运输服务能力与公众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和通达密度不高,运力装备、经营结构、经营模式相对落后和粗放,服务质量和效益较低;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普遍不高,“行车难、等车久、乘车挤”和“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依然存在;货运物流市场主体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足,物流服务业务仍停留在简单的货物运输和仓储服务阶段。交通运输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深度和广度不够,交通运输提供的基本服务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高品质、多层次的需求不相适应。三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发展过程中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动力不足,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缓解交通运输供给不足,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较大;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交通运输法规制度体系不够健全、完善,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二)发展要求。“十三五”时期我省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新机遇、新挑战,将使全省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政策环境、发展方式、供给重点等发生重大变化,也对“十三五”时期甘肃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不断提升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脱贫攻坚任务繁重,作为服务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交通运输要继续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要求,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集中力量建设“幸福小康路”、突出重点建设“康庄大道路”、创新发展“特色致富路”、着力推动“平安放心路”,稳步扩大交通网络覆盖范围和通达深度,不断提高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民基本出行条件,坚定不移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有效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交通运输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升级。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进入相对中高速阶段,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从“供给侧”看,交通基础设施的提供将带动产业布局、城镇化、旅游业等发展,是直接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优化调整运输组织结构,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的总体供给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使交通运输在稳定增长中实现提质增效升级,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积攒后劲。
3.适应区域发展新格局要求切实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引导作用。随着“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甘肃经济、文化、生态三大国家级战略平台的建设,将形成区域互动、优势互补、紧密协作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交通运输要发挥先行引领作用,根据全省“一群两带多组团”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针对不同区域的阶段性特征,构建有效覆盖各级城镇节点的多层次运输网络,为资源要素流通、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创造有利条件,满足省内各级城镇节点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客货运输需求。
4.破解生态发展新矛盾要求努力实现交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甘肃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资源使用、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户,交通运输行业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各个领域和发展全过程,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交通运输的绿色发展全面支撑国家及省上的生态文明建设。
5.适应行业治理新趋势要求推进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总体部署。交通运输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全省关于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积极稳妥推进有利于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各项重大改革,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加快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努力创造良好环境,维护运输市场公平,形成适应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三)阶段特征。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省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的重大跃升,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城镇化建设、扩大开放等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1.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成网。当前,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基础设施都具备了相当规模和水平,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已初具规模。“十三五”时期,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发展重点将逐步转向高速公路、干线铁路、综合枢纽、民航机场和内河水运等骨干网络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更加注重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领域的建设,综合交通网络将加快形成,整体效能进一步发挥。
2.各种运输方式加速融合发展。“十三五”时期,城镇化趋势愈发明显,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土地、环境等刚性约束日益加剧,单一运输方式各自发展对于提升交通运输整体水平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必须加快推进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随着交通运输“大部门”管理体制的落实和深化,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进程将明显加快,运输结构逐步优化,一体化运输效率和水平将加快提升。
3.客货运输需求结构加速调整。随着国家和全省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客货运输需求结构也将发生明显变化。客运方面,民航等快速化运输需求更加强烈,城际、城市公共交通和农村公路客运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稳步增长,人民群众对出行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货运方面,保税物流、电商物流等高附加值货物和多批次、小批量货物运输需求显著提高,货运结构加快调整,货运一体化水平将成为衡量物流效率的重要标志,多式联运发展需求明显增加。
4.交通新业态不断涌现。“十三五”时期,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智能控制为核心的新技术浪潮风起云涌,“互联网+”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对传统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形成倒逼机制。“互联网+交通运输”加速推进,将成为推动交通运输产业重构的重要动力,催生形成线上虚拟和线下实体相结合的“O2O”(onlineTooffline)交通运输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5.改革创新成为重要发展动力。“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投资回报率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债务风险加大等压力将进一步凸显,资金、劳动力、资源等传统要素投入的驱动力逐步减弱。交通运输发展将更多依靠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法制和标准建设等制度创新,以及科学技术应用、运输组织优化等技术和管理创新。
二、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以推进“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实施“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为抓手,以发展“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为趋向,以聚焦“保基本、补短板、抓重点、拓业态、促衔接、强服务”为着力点,加快推动全省交通运输行业提质增效升级。
1.一条主线:转型升级。切实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发展方式,由各种运输方式独立发展向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转变,由规模扩张粗放型发展向质量效率集约型发展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转变,实现全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输服务和治理能力的提质增效。
2.两个抓手:深化改革、创新驱动。
(1)深化改革。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变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切实提升交通运输治理能力和水平。
(2)创新驱动。以提升行业综合保障和支撑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强创新型行业建设,形成开放协调、充满活力的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加强科技攻关、决策支持研究和成果转化,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应急、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和信息化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有效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发展。
3.四个趋向: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
(1)综合交通。落实“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和全省“三大战略平台”等战略部署,科学运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交通运输资源,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在区域间、城际间、城乡间的发展,合理布局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交通运输网络,推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增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断优化运输组织结构,创新运输服务模式,为公众出行和货物运输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服务。
(2)智慧交通。积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全面融合,加强“云”、“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建设、道路运输、应急救援、公众服务以及行政决策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显著提升。
(3)绿色交通。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效、控制排放、保护环境为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更加注重优化交通路网结构、运输组织结构和能源消耗结构,推动交通运输从依靠资源消耗转入集约内涵式的发展轨道,建成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交通系统。
(4)平安交通。坚持安全监管全覆盖和安全隐患全排除,健全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责任体系,树立行业安全至上的价值观,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加强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和财产安全,促进交通运输业持续健康发展。
总体来说,加快发展综合交通,是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是推进交通运输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是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发展绿色交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是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交通运输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加快发展平安交通,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是服务民生的最大前提,也是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基础条件。综合交通是核心,智慧交通是关键,绿色交通是引领,平安交通是基础,“四个交通”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有机体系。
4.六个着力点:保基本、补短板、抓重点、促衔接、拓业态、强服务。
(1)保基本。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按照保障改善服务民生的要求,着重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通快递等托底性任务,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兜住发展底线。
(2)补短板。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强国家高速待贯通路段、普通国省道瓶颈路段等薄弱环节建设,着力补齐发展短板、优化网络结构,发挥路网的整体效能和网络效益。
(3)抓重点。紧扣国家战略导向,全面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推进全省重要通道及骨干网络建设,抓好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实施和重大政策的落实,为塑造全省发展新格局提供支撑和引领。
(4)促衔接。加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体系及集疏运网络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协调、融合发展;做好与中长期发展改革目标的衔接,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兼顾好需求与可能的平衡。
(5)拓业态。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发展理念,推动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交通运输业有机融合,大力推进实施“互联网+便捷交通”、“互联网+高效物流”等专项行动计划,鼓励和引导“交通+旅游+消费”、“交通+房车+基地+制造”、“交通+通用机场+制造+运营”、“交通+钢结构+桥梁+盾构机”、“交通+节会+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
(6)强服务。适应不同区域、不同领域差异化、多样化的交通运输需求,增加高品质、快捷化、差异化、定制化的客运服务供给,扩大更加经济、高效的多式联运货运服务供给,全面提升交通服务品质,打造交通运输服务升级版。
(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6873”交通突破行动,扎实推进交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建成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群众满意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显著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使交通运输成为我省“构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的先行引领,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三)基本原则。
1.创新发展,增强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创新交通体制机制。全面深化交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交通运输发展的内生动力。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强化交通文化创新,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2.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交通运输资源要更多地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加快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统筹综合运输体系内部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统筹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协调发展,推动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3.绿色发展,低碳环保。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交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通过结构调整拓展交通绿色发展空间。推广低碳环保运输装备应用,推动多式联运和甩挂运输发展。健全政策、法规、标准、监测、评价制度体系,形成推动绿色交通发展的长效机制。
4.开放发展,合作共赢。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大通道建设,以交通运输的网络连通推动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提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撑力。继续深化与周边省区的交通合作发展,在规划布局、项目建设等方面统筹考虑,有力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和开放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5.共享发展,普惠城乡。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力交通运输领域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城乡交通等领域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保障农村客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配送健康发展,有效支撑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全省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约7000亿元,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运输服务转型升级、支持保障有力可靠”。到2020年,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实现客运快速化和城乡交通一体化,多式联运和甩挂运输得到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与信息技术融合程度全面提高,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整体达到先进水平;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安全和应急保障充分有力,基本建成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群众满意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1)通道完善。完善辐射全国、沟通“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的“两横七纵”综合运输通道布局(两横:欧亚大陆桥通道、兰州—平庆—延安通道;七纵:延安—平庆—天水—陇南—九寨沟通道、兰州—成都通道、兰州—重庆通道、银川—兰州—西宁通道、银川—平庆—西安通道、内蒙古—金武—西宁通道、口岸—酒嘉—格尔木通道),通道运输能力和效率不断提升,满足人员和货物的高效流动,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公路畅通。全省骨干公路网络全部建成,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不断推进,实现公路“五通”(县县通高速、乡镇通国省道、村村通沥青或水泥路、省际出口公路畅通、口岸公路畅通);贫困地区“康庄大道路”、“幸福小康路”、“平安放心路”、“特色致富路”建设成效显著,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网络化的公路网络。到2017年,实现10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到202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300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8000公里、比重达到80%以上,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14000公里、比重达到80%以上。
(3)航路广通。民用机场布局不断完善,通用航空健康快速发展,航空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节点城市航线开通,与国内省会城市和重要旅游、商贸城市航线直通。到2020年,全省民用机场力争达到12个,实现市州民航服务全覆盖、县级城市单元覆盖率达到85%;开通航线力争达到160条,国内通达城市达到85个,国际(地区)通航城市达到20个。
(4)水路开通。内河航道通航条件显著改善,兰州、临夏、白银、陇南等4个重要港口实现规范化运营,水运在旅游客运中的潜力得到有效发挥,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到2020年,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力争突破1000公里,等级航道里程达到700公里以上,占通航里程的70%以上。
(5)邮路融通。基本形成统筹均等、供给多元、开发融合、便捷高效、与小康社会相适应、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邮政普遍服务运行体系和普惠城乡、技术先进、服务优质、安全高效、绿色节能、通达国内外的快递服务体系。深入开展运邮合作,推动邮政站所和快递处理配送中心与枢纽、服务区等交通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到2020年,邮政普遍服务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建制村直接通邮比例基本达到100%;快递服务实现“县县有分拨、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6)枢纽互联。基本建成“布局合理、换乘便捷、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和“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体系,基本形成“一主三副、多极多点”(以兰州—白银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天水、酒泉—嘉峪关、平凉—庆阳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以张掖、金昌—武威、临夏、合作、定西、陇南、敦煌等地区性交通枢纽为支撑,以县乡集散性枢纽为基础)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在全国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格局中的枢纽地位显著增强,运输组织效率和服务品质全面提升。
2.运输服务转型升级。基本形成多方式可选、深层次融合、换乘便捷的客运服务网络和高效、经济、可靠、便利的现代货运体系,运输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认可度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交通基础设施管养效能明显提升,运输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比例、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城市建成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均达到100%。
3.支持保障有力可靠。
(1)信息技术先进适用。交通运输与信息技术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互联网+”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实现信息服务“一点通”,公众出行“一卡通”,服务监督“一号通”。到2020年,重点区域内城市间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率达到100%。
(2)科技标准创新规范。交通运输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科研成果在交通建设管理中的应用率进一步提高。交通行业标准化理念深入普及,标准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显著增强,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能力显著提高,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用交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
(3)资源环境低碳绿色。交通领域逐步实现规划设计生态化、建设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到2020年,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分别比2015年下降6.7%和7.9%。
(4)安全应急可靠高效。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规及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安全监管能力显著增强,安全运营水平明显提升,交通应急保障充分有力。到2020年,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不超过2小时、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抢通时间不超过12小时,内河干线重要航段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不超过30分钟。
(5)行业治理科学务实。交通运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逐步建立与转型升级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地方性法规和标准体系逐步健全,交通运输市场监管更加规范,依法行政水平和行业监管能力明显提高。
三、构建优质的基础设施网络
“十三五”时期,全省将按照五大发展理念,聚焦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公路畅通、航路广通、水路开通、邮路融通、枢纽互联等工程建设,积极衔接铁路连通工程,实现“五路互通、枢纽互联”,加快推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建成功能配套、安全便捷、绿色智能的交通骨干网络,满足交通运输支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服务人民群众便捷出行的需求。
(一)完善综合运输通道。立足我国向西开放以及跨区域合作的要求、打造丝绸之路的综合交通枢纽和黄金通道,基本建成沟通亚欧大陆腹地、连接东西、辐射周边省区的“两横七纵”综合运输通道,即欧亚大陆桥通道、兰州—平庆—延安通道等2条横向通道,延安—平庆—天水—陇南—九寨沟通道、兰州—成都通道、兰州—重庆通道、银川—兰州—西宁通道、银川—平庆—西安通道、内蒙古—金武—西宁通道、口岸—酒嘉—格尔木通道等7条纵向通道,形成对外高效衔接、对内通达顺畅的发展轴线和国际、省际以及城市群的交通快捷走廊。
(二)实施公路畅通工程。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建设好“康庄大道路”、“幸福小康路”、“平安放心路”、“特色致富路”,加快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网络化的公路网络,全面提升公路管养水平和服务品质。
1.高速公路联网畅通。全面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甘肃境内路线。围绕构建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国家综合运输通道和物流大通道,积极推进建设年限较早、交通繁忙的国家高速扩容改造和分流路线建设。结合县县通高速目标,加快推进对省际、区域和城际联系具有重要意义的省级高速公路建设,形成“省会多路辐射、市县全面覆盖、省际有效连通、运行通畅高效”的高速公路网络。“十三五”时期,新建高速公路3700公里以上。
2.国省干线提级改造。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为重点,加快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提高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强化普通国道未贯通路段建设,基本消除无铺装路面。积极推进普通省道提级改造,改善落后地区对外交通条件。推进城市群城际通道、经济走廊内车流量饱和路段改造,选用合理方式推进国省道城镇过境段改造。“十三五”时期,新(改)建普通国省道约12000公里。
3.农村公路畅通安全。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认真贯彻落实“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以64个贫困县区为主战场,全面完成建制村通畅工程,加快实施“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硬化工程,适度推进县乡道路联网工程。努力推进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完成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重点路段的安全隐患治理任务。加快推进“三路一危”(断头路、瓶颈路、年久失修路以及危桥)改造,有序推进返砂通村油路改建,有效提高农村交通发展的公平性和均等化水平。“十三五”时期,新建农村公路约62000公里。
4.专项公路巩固拓展。根据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要求,加快完善战略战役通道及联络线布局,促进国防交通和地方交通建设协调发展。全面提高马鬃山口岸公路的技术状况,加快推进G215线马鬃山至口岸段建设,打通马鬃山口岸主通道;强化与内蒙古策克、甘其毛道口岸,新疆老爷庙、霍尔果斯等口岸的路网衔接。按照“5A级景区以高速公路连通,4A级景区以一级公路规划布线,先实施一幅”的原则,加快实施景区连接公路提等改造工程,有效改善景区对外交通通行条件。根据“内畅外通、互联互通、率先畅通”的总体要求,构建兰州市“139”(1横3环9纵)城区道路网和“321”(3环21射)环城公路网,促进城市内外路网合理对接、高效衔接、率先畅通。“十三五”时期,新建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连接道路1136公里、兰州“321”环城公路网1287公里以及一批国边防公路。
5.公路养护管理。围绕打造“畅安舒美”的公路通行环境,加大养护工程实施力度,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全面提升公路管养效能和服务水平。健全和完善养护工作制度,有序推进养护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强化干线公路养护,切实落实农村公路养护责任,积极推进养护技术创新,结合养护工区或大道班建设,完善机械配备,整体提升路况水平。
(三)实施航路广通工程。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大力发展支线航空和通用航空,不断完善航线网络,努力构筑连接国际、通达全国、覆盖全省的空中通道。
1.机场建设。将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打造成为西北重要的航空枢纽、欧亚航路机场、航空公司基地机场,依托机场积极推进兰州国际空港城建设。加快容量受限机场迁建和改扩建,新建一批支线机场。加快建设通用机场及配套设施,形成功能完善的通用机场体系。“十三五”时期,新建4个民航机场、一批通用机场,规划一批起降点。
2.航线开辟。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空中通道建设,引导航空公司加密现有国际航线,构建航空直飞快线;强化与门户及区域枢纽机场的联系,优化各联盟机场的航线;完善通达省内及连接周边省区的支线网络,进一步增强支线机场通达性;创新旅游精品线路,努力开拓旅游航线;积极开辟货运航线,增加货运吞吐量形成新的增值业务。
(四)实施水路开通工程。以打造服务全省经济发展的“黄金水道”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惠民航道”为重点,切实加大地区性重要航道和港口建设,促进内河水运事业加快发展。
1.航道工程建设。以增加通航里程、提高航道等级为切入点,加快黄河航道的建设与发展,统筹考虑洮河、白龙江及其他适航航道、库区航道开发,同步推进黄河兰州段、白银段、刘家峡库区、白龙江等旅游航道开发。“十三五”时期,新增通航里程约103公里,新增等级航道里程约270公里。
2.港口码头建设。以兰州、临夏、白银、陇南四个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推进港口功能规范化、码头专业化。推动港口与临港物流园区、旅游景区的融合发展,加强港口与公路的衔接,构建功能合理、运作顺畅的内河港口布局体系。
3.航道养护管理。坚持科学养护,以黄河等级航道为重点,全面提高航道养护水平。推进航道养护专用船舶建设,认真实施航道维修工程,建立专业养护队伍,实现航道养护正常化、规范化,切实提升养护质量。
(五)实施邮路融通工程。以建设“普惠邮政、智慧邮政、安全邮政、诚信邮政、绿色邮政”为抓手,推进邮政普遍服务均等化,推动快递业提质增效,推动邮政和快递处理中心等基础设施与铁路、公路、民航枢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促进邮政和交通节点设施融合,完善全省邮政融通基础网络。
1.邮政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邮政网点布局,进一步强化农村邮政服务网点建设和改造升级,有序推进网点分级管理。支持邮政企业整合“三农”服务站资源,设立相对固定的村邮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村邮站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实现村村建站,逐步解决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不直接通邮问题。贯彻落实信报箱系列国家标准,做到与住宅楼“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监理、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创新末端投递方式,推广智能包裹箱,探索与信报箱的整合,完善邮政普遍服务终端体系,提高邮政普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十三五”时期,新建邮件处理中心1个,新建村邮站13439个。
2.快递服务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快递园区,形成辐射西北片区、支撑跨境贸易的快递枢纽带。鼓励快件处理中心建设,支持快递下乡,加大城市投递终端建设,构建“县县有分拨、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的快递服务网络体系,形成覆盖城乡、配套衔接、布局合理、便民惠民的快递骨干网和末端投递网。
(六)实施枢纽互联工程。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进一步优化枢纽布局,提升兰州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统筹规划大兰州经济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布局。加快构建“一主三副、多极多点”综合交通枢纽体系,进一步整合铁路、公路、民航、内河水运、城市交通等各种运输方式资源,促进不同运输方式之间顺畅转换,全面提升运输组织效率。
1.积极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结合铁路客运站、机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及传统客运站(点)改造等契机,打造一批现代化、立体式的综合客运枢纽,提高出行服务能力和中转换乘效率。
2.积极推进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全省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的健康发展,适应全省产业布局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依托公路、铁路货运站和港口、机场,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加快推进兰州、嘉峪关、敦煌三大国际空港和兰州、武威、天水三大国际陆港建设,打造空港物流园区和陆路货物集散中心。
3.加快各种运输方式站场建设。进一步加快机场枢纽和港口码头建设,积极推进兰州、天水、酒嘉、张掖、平凉等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加强地区性枢纽城市公路客运站的统筹规划布局,加快完善县级客运站、乡镇客运站和建制村停靠站(点)建设。
四、打造交通运输服务升级版
以便民、利民、惠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提升公共客运便捷舒适水平、提升货运集约高效发展水平、提升运输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提升运输体系全方位开放水平”,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建设。
(一)提升公共客运便捷舒适水平。
1.有序发展城际快速客运。依托高速公路和机场枢纽建设,加快完善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重要城市连通的大容量、快速捷运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公路客运在城际旅客捷运系统中的补充作用,推动城市群、城市带间公路快速直达客运发展。优化道路班线客运结构,优先实现兰州至全省各市州中心城市的快速客运班线车辆高等级化。完善航路网络布局,积极开展“空中丝绸之路”沪兰疆大通道、广兰大通道单向循环航路建设。持续推进航班延误专项治理,民航航班正常率力争达到80%以上。
2.完善多层次的城市客运服务系统。加大政策指导和支持,积极做好国家公交都市试点工程申报工作,全力推进全省公交都市创建工作。推动快速公交系统和城市轨道交通合理发展,在兰州、武威、金昌、张掖等城市规划开通衔接轨道站点的公交线路,实现城市公共客运与城际轨道的零距离换乘。构筑大容量快速城市公交系统和城市公交优先通行网络,大力发展“互联网+定制客运”,拓展常规公交服务范围,在人口密度高、城市交通较拥堵的城市鼓励开展夜间公交、社区公交、接驳公交、商务公交、公交微循环线路等新型公交服务模式。优化城市公交枢纽站场布局,加强城市公交站场建设,重点推进与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相配套的城市公交站场和换乘设施建设,实现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城市建成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完善出租汽车运营模式以及运力投放、价格动态调整、经营权出让等机制,依法依规引导专车服务。重视慢行空间,积极发展公共自行车,解决城市短距离出行和公交“最后一公里”的无缝对接。在通航航段继续延伸推广“水上公交”示范工程。
3.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积极争取交通运输部城乡交通一体化工程试点,以中心城区、县城、重点乡镇为重点,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有序推动兰白都市圈、陇东陇南城市带等城镇密集地区实施城镇客运班线公司化、区域化改造和公交化运营。稳步推进城区公交逐步向城郊延伸,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开展镇村公交试点,打造“甘肃惠农公交”服务品牌。积极推广农村客运片区经营模式,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客运发展,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
4.推进旅客联程运输发展。加快推进跨运输方式的客运联程系统建设,推动公路客运与铁路、民航、水路旅客的联程联运与联网售票,大力推进客运“一票制”联程运输服务。推进跨方式出行信息互联互通,鼓励客运联程联网第三方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立与旅客联程运输相适应的票务清分系统、行包托运政策、交通标识系统和定价机制,推动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体系。支持公路运输企业因地制宜开展公铁、空巴等联程运输服务,积极开通与中川机场、各支线机场以及兰新客专、宝兰客专、兰张城铁等铁路沿线火车站衔接的客运班车。
(二)提升货运(物流)集约高效水平。
1.加快多式联运发展。以多式联运型公路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为主要载体,利用甘肃通道优势和已开通的国际班列资源,加快推进公铁联运发展。围绕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推动发展小件货物空陆联运,积极发展卡车航班对接服务模式。引导企业创新多式联运全程运输组织模式,支持有实力的运输企业加快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变,大力推行“一单制”联运服务。推动建立以多式联运枢纽和信息系统为组织平台的资源整合模式。重点推进多式联运甩挂、企业联盟甩挂、网络型甩挂、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衔接甩挂发展,努力构建全省甩挂运输网络。
2.统筹城乡配送协调发展。推进城市配送发展,交通运输部门联合商务等部门在兰州、天水、武威、庆阳等地区开展城市配送试点工作。推动城市周边具有干支衔接功能的大型公共货运枢纽站场建设,促进城际甩挂运输和城市末端配送的高效转换。加快完善县级物流中心、乡镇农村配送站、农村货运网点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利用城乡客运系统,积极推进客运班车发展代运邮(快)件服务。统筹交通、邮政、商务、供销等农村物流站点资源,推广“多站合一、资源共享”的农村物流节点发展模式,构建产销运一体的农村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广定时、定点、定线的农村物流“货运班线”模式,开展县至乡镇、沿途行政村的双向货物运输配送服务。
3.加快快递业发展。实施快递“上车、上机”工程,推动快递业与铁路、公路、民航等运输业的无缝衔接、快速转换和快捷运递。实施“快递下乡”服务拓展工程,完善农村地区快递基础设施,加强快递企业间的资源整合共享与合作开发。健全农产品快递服务体系,构建农产品快递网络,打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服务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推进“互联网+快递”,引导快递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发展便民利商新业态。鼓励制造业外包服务环节依托快递网络,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加强快递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不断满足游客对寄递服务的新需求。推动快递企业完善信息化运营平台,发展代收货款等业务。推进智慧城市平台向快递企业开放,实现基础平台与相关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
4.推进专业物流发展。推动危险品运输跨区域联网联控技术和协同机制创新,加快实现全程无缝隙监管,促进危险品运输有序发展。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创新,支持定西、临夏、甘南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冷链运输加快发展。依托机场、航线建设,推进航空物流、空港物流等关联产业发展。完善大件运输管理规制,创新超限运输管理手段,健全跨省、跨部门联合审批机制,推进统一审批、综合协调和互联互认,进一步完善大件运输护送机制。
(三)提升运输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水平。
1.着力推进装备技术现代化。适应多式联运发展需要,加快标准化、集装化运载单元和托盘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标准化、专业化公路货车车型,积极发展厢式、冷藏、城市配送等专用车辆,力争全省重型车、专用车和厢式车所占比重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探索推进轻量化挂车的应用,推广安全、高效、节能、环保、标准的物流车辆装备。鼓励老旧重型货运车辆报废更新,鼓励发展中高级公路营运客车,中高级客车在营运客车中所占比重达到60%以上。积极发展适合农村客运的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和客货兼用型运营车辆。积极推动卫星定位、运行监测设备配置作为营运车辆准入条件。根据航空货运市场发展需求,鼓励引进全货机,实现航空货运专业化运行。大力发展经济高效、节能环保船舶,规范和促进内河船型标准化,新建(购置)运输船舶标准化达标率达到100%。
2.建设诚信优质的机动车服务体系。开展汽车维修业品牌连锁发展路径和政策措施研究,加快维修企业联网,开放配件供应渠道,促进维修服务进高速服务区、进农村、进社区,推进维修企业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鼓励专业化维修经营,发展一批技术有特长、服务有特色、创造附加值高的专业修理企业。加强营运车辆维修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维修服务规范创建工作。鼓励公交、大型道路运输客运企业建立专业化维修机构,为车辆提供可靠的维修服务和技术保障。破除汽车维修配件和技术垄断,逐步实施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制度。
(四)提升运输体系全方位开放水平。
1.拓展对外客运网络。依托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敦煌机场国际航空港建设,积极开辟兰州、敦煌直飞中亚西亚国家的航线。引导航空公司开通、加密现有国际航线,加强省内主要机场与国际枢纽机场的联系。促进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与中亚各国机场之间高效中转,推动其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依托全省日益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提供以兰州和各区域中心城市为节点,至新疆、内蒙古、陕西、四川、青海、宁夏等周边省份主要城市的快速公路客运服务,构建公路运输通道,努力打造全省立体化对外快速客运网络。
2.完善货运开放网络。围绕甘肃与中亚西亚国家的点对点联接和直达交通发展优势,开辟到全国主要城市和中亚、西亚主要货运枢纽的国际货运航线。以兰州、酒嘉、天水等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核心,依托综合运输通道布局,构建覆盖省内各市州、紧密联系国内主要城市和经济区的大宗物资、鲜活农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及各种专业物流的跨区域直达运输系统。依托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和各支线机场,打造连通全国、覆盖全省的高附加值航空物流服务网络,鼓励货运航空公司开辟更多国际国内货运航线。
3.推动交通运输便利化。加强与国内外先进运输企业的合资、合作和交流,引进吸收先进运输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实施省内外企业联盟发展战略,通过企业业务“嫁接”、合作“联姻”或引进规模物流企业等方式,刺激和带动全省货运物流企业发展。鼓励快递企业与大型制造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支持大型制造企业依托快递网络开展综合集成制造和分销配送,提高生产组织化水平。推动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与甘肃交通运输企业通过建立物流信息合作平台等方式深化合作。统筹谋划全省交通运输房车露营地(驿站)空间布局,鼓励开展“落地自驾、异地交车”等跨区域的旅游汽车租赁业务与旅游包车客运发展,实现交通运输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统筹规划并试点建设一批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为公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出行服务。
五、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发展
加快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互联网+交通”行动推进方案》,推动智慧交通建设。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推动绿色交通建设。把安全理念贯穿于交通运输建设、养护、运行、管理全过程,推动平安交通建设。
(一)推进智慧交通运输发展。
1.挖掘大数据提升交通运输治理能力。整合、升级交通基础通信专网,构建连接全省各市州和厅属业务局的交通基础通信骨干网络,形成技术先进、稳定可靠、安全耐久的通信传输网络,为全行业信息系统运行提供基础链路保障,实现全行业通信“一张网”。完善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GIS-T共享平台,实现交通地理信息统一采集、储存、管理、更新、发布和共享,建立规范的交通地理信息服务体系,搭建空间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行业业务应用“一张图”。建立省级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开展交通运输大数据分析,增强交通运输行业大数据运用能力,实现交通大数据全面接入、安全存储、高效运算、统一管理和开放共享,为全行业信息化工程建设提供软硬件支撑环境。
2.提升交通信息化服务品质。发挥互联网信息集聚优势,加快推进跨行业、跨区域的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公众出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推动交通运输服务性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地推广形式多样的交通信息服务APP产品,基于互联网平台向社会提供出行引导、智能公交、汽车租赁、汽车维修等服务,实现信息服务“一点通”。优化和完善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顶层设计,拓展在地面公交、城市轨道交通、出租汽车、公共自行车、停车场、加油站、陇原交通卡等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实现公众出行“一卡通”。全面推进“12328”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部、省、市三级联网,保证相关信息的自动转接和处理,畅通服务监督、投诉举报、咨询服务渠道,实现服务监督“一号通”。到2020年,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联网售票服务基本覆盖全省,重点区域内城市间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率达到100%,重要交通服务场所公共WIFI/4G覆盖率达到100%。
3.提升交通运输监管能力。积极推动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监管业务深度融合,在建设管理、运营管理、路政执法管理、综合养护管理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系统集成应用和协同运行。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信息化建设,实现全路网、全流域交通管理的协同运行和应急处置。加强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非现场执法,实现违法行为的自动在线筛查、取证,推进执法案件(文书)数字化,促进跨区域、跨部门行政执法信息共享互认。深入推进建设市场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和应用,推进信用信息公开共享,进一步规范市场监管。提升建设养护信息化管理水平,研究推进BIM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等全生命周期的深度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在预警预测、统计分析、档案管理、督察督办等领域的应用,实现交通运输在线协同管理。
4.营造交通运输信息化安全集成环境。完善交通运输信息通信骨干网和外场监控网络,加强交通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强化交通运输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充分利用第三方资源,建设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测平台。以云数据中心为核心,搭建统一的安全保障和运维体系,打造高效集约、安全绿色的信息化集成应用环境。
(二)强化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1.促进行业节能减排。强化结构性节能减排,按照“宜水则水、宜陆则陆、宜空则空”的原则,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水运等低能耗运输方式,积极倡导低碳型交通消费模式和绿色出行方式。加强技术性节能减排,推进交通运输能源清洁化,促进新能源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加快推进LNG等清洁能源运输装备、装卸设施及纯电动、混合动力汽车,支持加气、充换电等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继续推广节能降碳技术,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推广与应用。推进管理性节能减排,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制度体系,强化制度约束,提升行业节能减排治理能力,探索研究重点区域交通运输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机制。
2.加强交通环境保护力度。积极组织实施“零弃方、少借方”、“实施改扩建工程绿色升级”、“积极应用建设信息模型(BIM)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