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甘肃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甘肃省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实施方案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6-12-19 14:30:19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016〕44号),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重点,更好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加快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企业主体作用、政府推动作用和社会参与作用,积极探索有效路径和方法,优化政策环境,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以品牌引领为切入点,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重点,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结构优化,以“识品牌、用品牌、爱国货”为引领,推动需求结构升级。坚持品牌引领带动、统筹推进,夯实品牌建设基础,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消费潜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二、主要任务

发挥好政府、企业、社会作用,优化政策环境、提升企业竞争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着力解决制约品牌发展,引领供需结构升级的突出问题。

(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为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保驾护航。完善标准体系,提高计量能力、检验检测能力、认证认可服务能力、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能力,不断夯实质量技术基础。增强科技创新支撑,推动品牌发展与创新驱动深度融合,为品牌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完善品牌发展扶持政策,持续打假治劣,净化市场环境。加强自主品牌宣传和推介,提高“甘肃品牌”消费意愿。

实施主体:各市州、兰州新区

牵头单位:省质监局

配合单位:省工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工商局

(二)切实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切实增强品牌意识,苦练内功,改善供给,适应需求,做大做强品牌。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不断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品牌培育能力。引导企业诚实经营,信守承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端技术、专业人才队伍,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队伍体系。发挥企业家领军作用,培养引进品牌管理专业人才,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

实施主体:各市州、兰州新区

牵头单位:省质监局

配合单位: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政府国资委

(三)大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凝聚社会共识,积极支持自主品牌发展,助力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增强公众对自主品牌的认可度和自信心,扩大自主品牌消费。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商标品牌在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中的重要驱动作用。发挥好行业协会桥梁作用,加强中介机构能力建设,为品牌建设和产业升级提供专业有效的服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鼓励消费者“识品牌、用精品、爱国货”,引导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培育自主品牌成长。

实施主体:各市州、兰州新区

牵头单位:省工商局、省质监局

配合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三、重点工作

(一)强化品牌基础建设,为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创造条件。

1.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组织开展质量兴企、质量标杆、全面质量管理(TQM)普及教育、质量管理小组和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现场管理等活动,引导企业学习实践卓越绩效、精益、六西格玛等管理方法,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增强全面质量管理能力。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国家质量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社会责任等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完善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关键工序控制、出厂检验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切实提高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在大中型企业中推广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积极推广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可靠性仿真等质量工程技术。鼓励企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创新应用质量工程技术。鼓励企业采用质量成本管理、质量效益提升模式等方法,降本增效。

实施主体:各市州、兰州新区

牵头单位:省质监局

配合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政府国资委、省工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2.提高标准化水平。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提高相关产品和服务领域标准水平,围绕石油化工、水性高分子材料、有色冶金、建材、煤炭、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电子信息、中药材等产业,加快构建符合我省实际的技术标准体系,以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煤化工产业、通用航空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引导企事业单位积极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研究开展团体标准工作,满足创新发展对标准多样化的需要。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支持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实施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接受社会监督,提高企业改进质量的内生动力和外在压力。推动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积极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

实施主体:各市州、兰州新区

牵头单位:省质监局

配合单位:省工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农牧厅、省科技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商务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3.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快风电设备、换热设备、塑料建材、农副产品、包装材料、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等国家级检验检测基地建设,提升检验检测技术装备水平,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改革,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鼓励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发展重大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制造等领域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加快发展药品检验检测、医疗器械检验、进出口检验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日用消费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等服务。开拓电子商务等服务认证领域,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检验检测标准,开展检验检测认证结果和技术能力国际互认。积极推进先进计量技术和方法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加大对检验检测高端人才培养力度,支持检验检测机构依靠科研、技术革新等平台,积极引进和培养技术领军人才,高精尖人才,为检验检测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实施主体:各市州、兰州新区

牵头单位:省质监局

配合单位:省工信委、省农牧厅、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4.搭建持续创新平台。围绕我省重点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以培育“371”优势产业链为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提升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能力。加快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探索新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围绕市场需求、长远发展需要和关键技术建设技术交易中心、孵化平台、测试中心等服务平台,开展研发创新,推动行业创新发展。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针对消费趋势和特点建设产品设计创新中心,推行平台化、模块化、系列化的产品设计理念,普及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的先进设计技术与工具,提升新产品开发能力。引导企业以需求为导向,按照“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发一代”的要求,提高研发设计水平,鼓励技术、工艺、性能、品种、品牌等方面差异化竞争,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推动“两化”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精准挖掘市场和消费需求,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施高效精准营销,实现市场要素高效利用,促进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实施主体:各市州、兰州新区

牵头单位:省工信委、省发展改革委

配合单位: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工商局、省政府国资委、省商务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5.增强品牌建设软实力。加强品牌理论与应用研究,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品牌领域合作交流,支持高等院校开设品牌相关课程,开展品牌战略研究,培养品牌创建、推广、维护等专业人才。宣贯品牌国家标准,指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支持企业、园区积极参与品牌价值评价,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品牌研究、咨询、宣传、维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发展一批品牌培育建设中介服务企业,建设一批品牌专业化服务平台,提供设计、营销、咨询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实施主体:各市州、兰州新区

牵头单位:省质监局

配合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委、省商务厅、省教育厅、省工商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二)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重点,推动供给结构升级。

1.丰富产品和服务品种。针对我省中医药、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行业,鼓励和引导企业打造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增强创牌意识,提高品牌经营能力。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针对消费品市场热点,加快研发、设计和制造,及时推出一批新产品。推进开放式研发设计、网络化制造、个性化定制生产、互联网商业和共享协作等方面创新,鼓励企业提供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客户满意度。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优势产业为支撑,打造健康甘肃,争取建设国家大健康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全域观光休闲养生旅游试验区,推进健康农业、健康制造、健康服务三大产业发展,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品和品牌。

实施主体:各市州、兰州新区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委

配合单位: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农牧厅、省旅游发展委、省质监局

2.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国家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365”现代农业行动计划,着力实施“十百万千”工程,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出高效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建设粮食生产、草食畜牧业、优质林果、设施蔬菜、中药材、花卉、现代制种、酿酒原料、农产品物流九大绿色生态食材药材生产基地。在全省布局建设药用植物园和动物园,推进定西、甘南国家中藏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建设,依托道地中药材优势着力打造“千年药乡养生基地”,打好“陇药”、“陇药种植产业”、“陇派中医”三张牌。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马铃薯、草食畜、新型食品、经济林果、蔬菜和酿酒原料等特色产业,建设以定西为主的全国商品薯基地及精深加工基地,发展壮大临夏、甘南特色清真肉制品和皮革精深加工产业,建设以河西为主的国家大型制种基地和优质葡萄酒生产基地,支持陇东南平凉金苹果特色林果业、庆阳小杂粮等贮藏、配送及加工基地建设,打造千亿元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把休闲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小康村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融为一体,积极开发农业和农村的自然生态、生产生活、民族风情等休闲旅游资源,促进农村休闲旅游的产业化经营。加强对农耕食文化活态传承工程建设支持指导,集中打造食文化标准园区。加大对农产品商标和地理商标运用、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指导力度,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支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鼓励集种养殖、加工、物流、展示、体验一体化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

实施主体:各市州、兰州新区

牵头单位:省农牧厅、省质监局

配合单位: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旅游发展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供销社

3.推出一批制造业精品。支持企业开展战略性新材料研发、生产和应用示范,提高新材料质量,增强自给保障能力,为生产精品提供支撑。依托零部件重点生产企业,开展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试验和制造,提高产品性能和稳定性,为精品提供可靠性保障。提高生产企业在线监测控制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重点实施十大特色优势产业链培育行动,发挥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合成材料及精细化工、新型化工材料、铜铝合金及深加工、镍钴新材料及电池材料、稀土功能材料、能源装备、智能装备、特色中藏药、生物医药、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十条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链。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技术在企业生产、销售、管理全过程的综合集成应用,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加快机械、电子、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鼓励和引导一批企业发展智能制造项目,建设数字化车间。加强工业云服务和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建设兰州新区、金昌大数据中心等信息化项目。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建立省级农业物联网社会化枢纽平台,构建全省一体的农业物联网体系,努力实现全省农业重点项目远程指导、服务与交流。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支持企业加大广告宣传力度,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开拓国内外消费市场,组织开展产品展销会,扩大市场知名度和整体影响力。

实施主体:各市州、兰州新区

牵头单位:省工信委

配合单位:省质监局、省商务厅、省农牧厅、省科技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供销社

4.提高生活服务品质。支持生活服务领域优势企业整合现有资源,形成服务专业、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放心安全的连锁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打造生活服务企业品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积极培育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信息传输、保健养生五大服务产业集群。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工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协同创新,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载体,提升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围绕生活性服务业消费热点,鼓励企业增加有效供给,提升服务质量。细分生活性服务业市场,健全标准体系,推动餐饮、住宿、批发零售等居民和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多层次、规范化、精细化发展。加快旅游、健康养老、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实施养老床位和健康服务产业千亿元行动计划,构建“235”布局的重点旅游景区体系。

实施主体:各市州、兰州新区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旅游发展委

配合单位:省质监局、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民政厅、省文化厅

(三)充分发挥品牌影响力,引领需求结构升级。

1.努力提振消费信心。结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建立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加大信息开发利用力度,推动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建设有公信力的产品质量信息平台,全面、及时、准确发布产品质量信息,为政府、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等提供服务,为消费者判断产品质量高低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食品、药品、农产品、日用消费品、特种设备等关系民生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产品的监督管理,及时公开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结果。利用物联网、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建立产品及服务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完善网络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担保、损害赔偿、风险监控、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等制度。完善商会、行业协会等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消费者、消费者组织、新闻媒体参与的产品及服务质量监督机制,督促企业坚守诚信底线,提高信用水平。

实施主体:各市州、兰州新区

牵头单位:省质监局、省工商局

配合单位:省工信委、省商务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2.宣传展示自主品牌。深入实施以政府质量奖、甘肃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驰(著)名商标、知名品牌示范区、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老字号等为核心的品牌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一批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和品牌企业。积极组织我省企业参与品牌价值评价工作,扩大品牌影响力。做好工业企业品牌培育、产业集群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工作,推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品牌培育能力建设,实施出口食品竞争力提升工程,建设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加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竞争力,打造一批区域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做好我省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和组织等优秀品牌宣传,增进公众对甘肃质量的信心。拓展品牌营销传播渠道,运用新媒体,讲好品牌故事,传播品牌形象,传递品牌价值。依托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临夏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展销会、庆阳端午香包节等平台,积极宣传甘肃品牌。鼓励企业借助媒体资源、主动参与具有影响力的重大经贸交流等活动,加强品牌宣传展示和推介,有效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实施主体:各市州、兰州新区

牵头单位:省质监局、省商务厅

配合单位:省工信委、省农牧厅、省工商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3.推动农村消费升级。加强农村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农村居民质量安全意识,树立科学消费观念,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开展农村市场专项整治,清理“三无”等不合格产品,让货真价实的商品占领农村市场,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面向农民的产品服务质量,拓展农村品牌产品消费的市场空间。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完善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大幅降低农村流通成本,充分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统筹规划城乡消费基础设施网络,加大农村地区和小城镇水电路气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力度,加快信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养老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加快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公益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打造区域性以及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形成全省市场体系骨干框架。加快县乡便民市场建设,实现重点乡镇便民市场全覆盖。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完善流通服务功能,优化流通网络布局。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健全覆盖农产品采收、产地处理、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涉农电商平台建设,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领域,鼓励电子商务企业拓展农村消费市场,促进线下产业发展平台和线上电商交易平台融合,带动工业品下乡,方便农民消费。加强交通运输、供销、邮政等部门和快递企业与农村物流服务资源的共享,加快完善县乡村农村快递物流体系,畅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小城镇连接城乡、辐射农村的作用,提升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商品和要素集散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快特色产业小镇、文化古镇、旅游小镇和生态文明小康村规划建设,提升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商品和要素集散能力。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社会保险等制度,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实施主体:各市州、兰州新区

牵头单位:省农牧厅、省商务厅

配合单位:省质监局、省工商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交通运输厅、省人社厅、省旅游发展委、省供销社、省民政厅、省文化厅、省建设厅、省卫生计生委

4.持续扩大城镇消费。鼓励家电、家具、汽车、电子等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适应绿色环保、方便快捷的生活需求。加快建设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医养融合健康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文化、健康旅游、体育健身等多样化健康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进一步健全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兴办文化实体,不断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培育创意设计、数字出版、网络传媒、动漫游戏等新文化业态,实施文化数字化、精细化、网络化服务工程。推动广播、电视、图书、报刊、网络等媒体融合发展,利用数字电影、3D电影等高新技术,推行在线选票、电商销售和网上营销。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和中国崆峒养生文化旅游节、庆阳农耕文化艺术节等节会为依托,推动我省特色民俗民间文化产业走出去。加快“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积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打造一批集体育训练、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户外体育营地、汽车露营地、徒步骑行营地、冰雪运动场地、航空飞行营地、船艇码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场所等体育产业基地。适应和满足城镇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实施主体:各市州、兰州新区

牵头单位:省商务厅、省旅游发展委

配合单位:省卫生计生委、省体育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市场机制。完善质量准入与退出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准入制度和产业政策,严格环保、能效、技术、质量、安全等标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立更加严格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专项整治,加大联合执法行动力度,提高执法的有效性,追究执法不力责任。清理、废除制约自主品牌产品消费的各项规定或做法,建立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等领域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健全失信企业名单制度,大幅提高失信成本,形成有利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的体制机制。依法健全完善汽车、计算机、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举证责任倒置制度,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加强对知名自主品牌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有效预防和制止各类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二)加强政策保障。在财政、金融、科技等方面加强品牌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支持自主品牌发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以品牌为基础的商标权、专利权等质押贷款。进一步落实《甘肃省质量激励政策措施》等质量品牌激励政策,支持获得省政府质量奖等奖励的企业发展,推动质量提高,鼓励产品创新,弘扬工匠精神。

(三)强化组织落实。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理解经济新常态下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的重要意义,上下联动,各负其责,切实落实本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力争尽早取得实效。

上一篇: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
下一篇:发展产业基金投资的意义、障碍和策略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